大国的文明:华夏是个什么梗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类比是,同类技术成果,出现在中国比出现在欧洲早多少多少年。“我家祖上也阔过”的自豪跃然纸上。但你家为什么没有阔下去,反而后来穷得只剩下一条辫子还自豪不已,这教科书就不提了。其实文明这个东西不是乌龟,活得越久越珍贵,而是看它的内涵、外延,有无持续性的影响。唐诗宋词、四大发明是不是华夏文明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东西,它有没有别的更为伟大的内涵?是我们祖先摸着石头过河留下的底裤,还是和全人类文明的演进有共同的逻辑,值得扒一扒。
  一、华夏是怎么来的
  中国人的文明史满打满算其实也就三千年出个头。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到了周朝立国,中国才算是具备了文明国家的基本形态。它摆脱了奴隶制部落形态下武力至上、神鬼横行的丛林法则,开始从制度上确定国家运作的方方面面。中国人最早的所谓“上古八大姓”,其实就是指八个部落。这是华夏族的缘起。但夏朝准确的说只是黄河流域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并不具备国家的形态,大部分文明仅仅是停留在传说,从来没有被考古证实。这样原始部落文化离文明十万八千里。
  有人会说商朝人是真有国家,有甲骨文,还能打造那么精美的青铜器,能不算文明。三星堆的青铜器也很漂亮,巴蜀古国、南边的百越也能打造精美的器物,但都无一例外的湮灭在历史之中。技术跟文明是两码事——猩猩也会使用工具,但终究离人一大截。商人准确的说只是有技术没文化的一个暴力机器,依靠先进的青铜兵器的优势,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但整个国家从始至终完全没有脱离奴隶制部落的种种特征,政教合一,国王和巫师主导的祭祀是一切生活的核心。
  作为中国文字起源的甲骨文,原本是用来干啥的?就是占卜的释文,国家大小事务,都取决于从火里烧出来的一堆胡话。对于国家的统治策略就一个字,打。不听我的话就打,杀到尸横遍野为止。商朝出现了数位女将,最出名的比如妇好,战绩彪炳。但这并不是因为商朝女人地位高,而是他们男女都崇尚武力。商人的这种原始、野蛮体现得最明显的最典型的,就是人殉。
  发现人的价值是不同种族的人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尺。人力资源作为各种资源的核心,开始得到空前的重视。人殉这种自我残杀无助于生产、生活的陋习被逐渐摒弃,这是文明演进的必然。但商朝人对于人殉的热情可以说骇人听闻。埋人要殉,出征要殉,祭祀要殉,连盖个房子都要殉。一次殉葬成百上千,比如祭祀父丁,一次殉三百奴隶。前文所说的妇好,下葬也殉16人,现存甲骨文里面可以计算的殉人多达一万多人……当时总人口才多少?就是在后世也是难以想象的。商朝每征服一个部落,除了要求人家上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供专用于人殉的奴隶,这也是商朝不得人心的最要命的一点。所以确切的说,货比货得扔,商朝可以类比玛雅、印加之类的婴儿期的原始文化,如果硬要塞进文明的序列,那文明的标准就太低了。
  周朝作为一个原本比商朝落后的边陲部落,当时周人所在周原、岐山差不多就是华夏族所能达到的最西边,用今天的眼光就是老少边穷地区,没钱没人。他们不堪压迫,一呼百应,置之死地而后生,上演了一出屌丝逆袭的好戏,千里征伐,以弱胜强。立国之后开始反思,商人兵多将广,还这么喜欢祭祀祖先鬼神,为什么还是输给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种丛林法则为什么没有起作用?看来祖先不会保佑没有道德的禽兽,再先进的武器、再强大的军队也有失败的可能。
  所以周人全面革新了立国的理念,他们也占卜,也祭神,但却不再依靠这些玄乎的东西来治理国家。他们祭起了礼和德的大旗,用极其具体的行为规范,从外在到内在,从上而下的为国家的运作、各色人等的生产生活立下了标尺。周礼中涉及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几乎是囊括了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到死。以此规矩,成就方圆。比如衣冠,我们所说的交领、右衽、宽袖为特征的汉服就是从这里来的;比如筑城,天子的国都该是多大,诸侯的国都该是多大皆有明确规定;比如器乐,什么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样的器物,什么样的乐舞;比如丧葬,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制式。这些规范不仅是划分等级的,更多的是规范社会行为,尤其是统治者本身行为的。它们转化为礼乐骑射,转换为衣食住行,就成了文化,依靠这样具体的可见可歌可传承的文化,才能成其为文明。
  他们废弃了人殉陋习,改为“牺牲”——这个词本意就是用猪牛羊来祭祀祖先、立下盟约,这当然比杀人是文明太多了;他们也不再靠烧骨头来决定国家兴亡,而是靠分封诸侯,传播文化来拱卫国家;更不靠斩尽杀绝的武力征服来表明强大——即便是商人的后裔再次造反,也得到了保全,成为诸侯之一的宋国。中国人真正的自信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比如自称华夏。就是大而美的意思。开始瞧不起周围的披头散发、不明尊卑、不知礼仪的异族,有了所谓的华夷之辨。当时把蛮夷称为羌、戎、胡、狄……都是动物的指代,这种如今看来带有明显种族歧视的优越感,就是来自于周朝创立的文明。
  这样的文明即使类比巴比伦、埃及、希腊这样的文明典范,那也是毫不逊色的。你把巴比伦法典拎出来和周礼一比,那治国的理念明显不在一个层次。它在政体上的完备程度可能不如古希腊,但综合考量而言是不相上下的。比如古埃及在人伦关系上就很乱成一团,辈分理不清,血亲通婚比比皆是,这在华夏文明看来就是匪夷所思。同姓不通婚是华夏族从部落时代就遵从的人伦典范,即便是没有血缘关系,辈分伦理也不能乱。这一点,现在看来是优生优育的必须,但在文明进程上体现的是一大段差距。
  二、周朝的文明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却又因为王权有限而被严重蔑视的朝代,立国八百年,是当之无愧的长命王朝NO.1,他奠定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基调,却长期在大一统的历史中背负着“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恶名。这么古老的朝代,他为什么能存在八百年之久,他的牛逼之处又在哪里?这个宏观的命题,举三个小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华君夷民”。
  “华君夷民”是周朝开疆拓土、拱卫王朝的基本国策。这个国策是什么意思?就是用分封华夏族的君主去占据那些蛮夷之地,领导蛮夷。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殖民。那么怎么执行的呢?
  众所周知,周人其实是不大的一个部落,起兵反叛的时候拉拢了几十个部落,才勉强凑出几万人的队伍。自己的人力、兵力其实是少得可怜的。要不是商人的主力部队征伐东夷,不在本土,根本是打不过的。偷鸡成功定鼎中原后,要应对危机四伏的恶劣环境,只能靠分封亲戚、功臣来拱卫国家。所以周朝持续不断的将“华君”分封到各个地方。但是你分封得有两个条件,一是你要有地,二是你要有人。大部分时候周王朝这两样都是没有的!你比如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当初分封到歧山以西,歧山以西实际上是谁的地盘,是人家西戎的!这分封令就是个空头支票。但是秦人得到这个空头支票之后就等于有了合法产权证,一族人证明光大的就杀进去了,最终一统关中。与此类似的还有楚国、吴国、越国等,都是一小群华夏族拿着分封令,跑到人家的地盘上去殖民建国,在别人的家里站稳了脚跟。
  问题是蛮夷作为土著地头蛇,人数上又占有绝对的优势,和你非亲非故,凭什么接受你华夏族的统治?就像今天如果人大来群日本代表,那些爱国愤青们会同意吗?这就扯到了文化。武力肯定是要的,这是基本的。先要打败你,但是要长远立国,还得靠蛮夷的人力资源,所以得靠文明来吸附。周朝出现了“文化”一词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的“怀柔抚远”。华夏族的那一套巍峨建筑、漂亮衣冠、华丽礼乐这就大有用处了。那些茹毛饮血,尚处于穴居野合的蛮夷但凡见识到这样的文明,即便嘴硬,心里必然悦服和向往。你比如后来出现的鲜虞族的“中山国”,虽然是蛮夷,但完全被华夏文明所吸附,崇尚墨家儒家,礼乐一从周制,跟华夏族已经高度一致。华夏族最终能从中原不断辐射,逐渐同化、吸纳一大堆不同血缘的种族,强大的文明是居功至伟的。所谓的自信不是像金三胖一样开会打口炮就拥有的,是敌人都认可的。就像如今的美利坚,毒菜们明里都在骂他,但是财产转移、安置妻儿的时候绝对是毫不犹豫的第一选择。在武力和精神层面都具备了绝对的统治力,这才能称其为文明。
  我们今天看秦国、楚国那肯定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在当时,真正的中原华夏族是瞧不起他们的,秦国人因为养马立国,久居蛮荒,有一些诸如父子不分家之类的部落遗俗,而楚国因为杂居百越,文化掺杂了很多原始萨满气息的越人因素,这些都是当时正统的华夏族根本瞧不上的。比如先秦史籍对楚国的称呼是“楚蛮”,对秦国的称呼是“虎狼之国”,对流行断发纹身的吴越直接就只剩鄙视了。简直不当你是自家人。连这些国君、贵族阶层为同族的都看不上,更不要提那些不同种的。但这样的自信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璀璨文明之上,和今天有人吹嘘自信为世人所笑是截然不同。
  第二个例子是“出奔”。
  “出奔”也是周朝贵族政治下特有的政治制度,在我们已经习惯中国历史传统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传统的时候,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出奔”这种特别的少有的能够体现华夏族的贵族精神的政治制度。周王朝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不同等级的贵族支撑起了整个政治架构。政治斗争中始终会有胜负,周王朝对待失败者的政策不是后来的斩尽杀绝,而是“出奔”。顾名思义就是避免矛盾或者嫌疑,让你远走,去到一个无利益关联的第三方国家。出奔的贵族无须落荒而逃,决定出奔后,去宗庙告别,给对手一个姿态和信息。自己的封地和爵位也不会被取消,原封不动。出奔三年之后,可视情况归来与否,对手也不能再打击报复。这种充分体现政治文明的制度不是潜规则,而是明规则,在周朝得到了全面的贯彻。
  这个制度涵盖之广泛,已经超越了对于失败者保护的范畴。更多的是体现贵族谦让、避嫌的姿态之举。举个例来说,比如新君即位,之前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公子、或者不愿服侍新君的大臣、贵族都可以选择出奔。后世的大一统中国,那个朝代出现过这种政治文明?
  类似于出奔这种贵族精神的载体还有很多,比如我曾经专门介绍过的春秋车战的规则,不以杀伤多少为目的,分出胜负即可。开战前双方还要互派文臣作为使者,觥筹交错之中递交战书,主人和客人还要引用《诗》唱和体现礼节……这在《左转》记载的战争中比比皆是。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这是战争的前奏。毛某人曾经嘲笑宋襄公,说他不肯偷袭正在渡河的敌军,要证明光大的和人家决战,结果打了败仗,这是“蠢猪式的道德”。那是因为他这种流寇出身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贵族精神,更不懂得这种精神的价值。所以他只能与朱元璋们为伍。
  第三个例子是“共和”。
  我们知道共和元年是中国史籍可推演的确切纪年的开始。但这个共和的由来是十分搞笑的。不喜欢国人“妄议中央”还要到处与民争利的周厉王被愤怒的国人冲进王宫,厉王落荒而逃,跑到山西去躲着,落落寡欢的度过了余生。这个桥段一般人就会问,为什么国王没有军队保护,为什么国人这么牛逼,为什么贵族们不敢秋后算账……
  周王朝的臣民除了有爵位的贵族、大夫、武士,自由身的平民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国人——国就是都市的意思,就是指住在城中的平民,类似于城镇户口,拱卫王朝,地位较高;一种叫野人,指散居乡野的,类似于农民,地位较低。春秋时代的战争是贵族战争,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当兵,奴隶、野人是没有资格上战场的,兵源主要来自于贵族子弟和国人。而且国家平时是没有常备军的,要打仗的时候才征召符合条件的国人入伍,春秋早期国君一般还要亲自挂帅上阵。所以自以为很牛逼的周厉王完全是纸老虎,国人们一旦造反,他根本没有反抗的力气——那就是他平时的军队啊。贵族们要在封地立足,也得靠国人,所以根本不敢跟国人作对,只能就坡下驴,流放厉王,联合执政——谓之共和。这样的例子还不是特例,在春秋时代发生过很多次国君被国人赶走的桥段。比如卫懿公,因为爱鹤,国人就很不满,你那么爱鹤,让鹤为你打仗去吧。结果蛮夷入侵,国人都不肯当兵保家卫国,卫懿公带着老弱病残去抵抗,一上战场就被杀了。昏君们只能血和泪一起吞,人民能牛逼成这样,只有在哪个时代。要是放在今天,那些动不动就说“这届人民不行”的废柴,哪有丢人现眼的机会。
  三、中西文明的异同
  那么,周朝的文明和后世比较好在哪里?要看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周朝八百年历史,居然没有一次上规模的农民起义?
  如前所言,各个华夏诸侯国被记载的国人暴动不少,但都是以赶走统治者为目的,而不是以推翻政权为目的。这跟后世大面积的农民暴动完全不同。从被认可的陈胜吴广起义开始,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皆依靠血腥的革命手段,皆以改朝换代为目的,每次都付出惨痛的社会代价之后,换来又一轮皇权统治的开始。这样的农民起义,周而复始,劣迹斑斑,很难说有什么进步意义。难道说周朝的诸侯们都不那么坏,人性有多崇高?当然不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政治的本质决定的。贵族权力依附于土地和人民,实行暴政的结果,不仅导致外敌有机可乘,更重要的是人民流失,丧失立身的根本。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们,有暴政的那个心,却没有暴政的那个胆,偶尔有几个有心又有胆的,如周厉王、卫懿公之类的,很快就被拿下。最极端的例子是发生在齐国的“田氏代齐”,田氏原本是“出奔”到齐国的陈国贵族,获得封地后扎根齐国,很善于收买民心,利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借米放贷,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最终居然兵不血刃的篡夺了齐国的政权。所以在整个周朝一代,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前,人民起义根本不具备基础。
  再问一个问题,奠定华夏文明命脉的诸子百家,为什么产生于周朝?为什么一开始就成了绝唱?这跟封建割据下,诸侯对于人才的重视,对思想的重视密不可分。可诸侯为什么重视人才,重视思想?一言蔽之,要竞争,要强国。后世的皇权独夫们,虽然也口口声声说爱人才,视民如子,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只可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这是集权统治愚民、弱民的必须。所以秦朝这样的战争机器统一华夏是好是坏,恐怕不能由现在的教科书来断定。中国人的不幸,恰恰是诸如周朝这样的文明来得太早,结束得太快。
  可以绕远一点,看看为什么现代政治文明会从欧洲起步。
  欧洲文明从希腊罗马之后,在工业革命来临之前,一直落后于华夏,这是中国的教科书喜欢拿同时期的欧洲来做对比的原因——别看你现代威风,当年你可是不如我呐。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前一直处于类似于周朝的封建状态中,大大小小的王国上百个,国中还有国,分封的领主、大公一大堆,事实上处于一种地方自治的状态。国王是地位最高的贵族,但却不一定是最强的贵族。国王的权力受到分封的贵族们的强力牵制,这和周朝是高度类似的。欧洲的幸运之处在于,在人类科技大跃进的前夕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出现一个类似于秦国的战争机器实现统一,自然也就无所谓中央集权,文化和科技在地方自治的状态下发展到某个极点,引发了生产力的大跃进,进而加速了新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崛起,促进了全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和契约式的权利觉醒,从英国的大宪章开始,封建王权一路式微,最终较为平稳的完成了封建到现代的过渡。
  直到今天,地方自治这一传统依然是民主社会不可撼动的基石。这是很多中国人不能理解英国苏格兰公投,加拿大的魁北克公投,西班牙的巴斯克公投的原因。
  反观几个有头有脸的文明古国,特别是大一统状态下的国家,发展如何呢?种姓制度下的印度彻底沦为殖民地,巴比伦希腊灭得渣都不剩,奥斯曼帝国只剩下一个土耳其,辫子中国更是苦逼得没法说……没有一个顺利的完成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过度,科技文化如此,政治制度更如此。
  其实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华夏文明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具备了一些现代文明共性的东西。先进的制度文化建设,对于民本的重视,分封制度对于王权的制衡……西方所有的,我们曾经以为华夏历史缺失的那些东西,其实都有过。只是不幸的在于,西方长时间的分封制度最终限制了中央集权的产生,进而使得地方自治最终突破了王权的束缚,诞生了一系列现代意义上的对于权力的制衡措施,解放了自身的同时,也解放了世界。而中国两千年的大一统,高度集权,在一条道上走到了黑。到今天还有人没有认识到集权必然导致极权的恶劣趋势,为当一个太平犬而沾沾自喜。
  四、真正文明需要什么
  一定会人有说,你是在说合不如分。并不是。华夏文明在周朝的绚烂,只是说明一个浅显的现代民主的基础性理念:权力的制衡和分割。绝对的权力不仅会导致绝对的腐败,还必然导致绝对的极权。国家机构的权力分立使我们熟悉的制衡方式,典型如通行世界的三权分立。但所谓地方自治却让大部分中国人至今无法理解。美帝总统权力不可谓不大,可他为什么指挥不动一个州长,州长为什么指挥不动一个县长?如果你沉醉于集权办大事的套子,很可能就看不见集权坏大事的普遍真理。就更难理解现代的地方自治的深刻原理。更明白的例子是南北朝鲜。一个民族,一块土地,天渊之别的发展结果说明,割裂不一定是坏事!制度的选择才是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的关键。当年若是金家统一了朝鲜,那么今天的半岛不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子。
  华夏文明走到今天,依然需要孔子学院这种招人耻笑的东西来彰显肾虚,这是何等的悲哀。如果我们的老祖先真的泉下有知,早就在地下跳广场舞了。华夏文明总有复苏的那天,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但到底是哪一天,也许仍然需要漫长的等待。

---------
共1页

楼主:心无痕(10001)
时间:2016-05-28 13:58:14
签名:时间那么贵,留给相处不累的人
----------
-----------
暂未有人回复
----------

faceopen uploadopen
微笑哭泣 调皮脸红 害羞生气 偷笑流汗 我倒得意 眦牙疑问 睡觉好色 口水敲头 可爱猪头 YEAH玫瑰
选择照片
收藏
==帖子推荐==
----------
我的主页 乐天社区
返回乐天网
12月22日[日]15:31